2025年11月14日,第3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活动·2025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

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会长侯光明,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大林,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林公明等出席开幕式,中国电影家协会、福建省委宣传部、厦门市委宣传部以及相关院校、影视业界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开幕式由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斌主持。

史大林代表厦门大学致欢迎辞。他表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厦门大学作为百年名校,一直秉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担当,在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他希望厦门大学能够与各界携手,以教育为基、以产业为翼、以创新为刃,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力的电影生态体系。

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大林
宋智勤在致辞中指出,福建是中国电影创新的沃土,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地厦门,不仅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鲜明的电影气质,也让福建成为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高地。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所展现出的专业精神、国际视野与现实关怀,为中国高校电影教育与产业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可资借鉴的范本。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成为思想交汇的空间、合作起点的平台,推动中国电影以更加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
本次论坛主题为“共生·融合·创新: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在该背景下,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学界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得到《戏剧与影视评论》《影视产业研究》的学术支持。
主旨演讲环节由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曼芳主持。侯光明,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授、导演、制片人、视效指导马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院院长王海洲发表演讲。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曼芳
侯光明以《银幕·屏幕·头显:中国电影产业的三维突破与生态重构》为题,指出国家电影局于2025年初正式宣布电影有大电影/银幕电影、网络电影和VR电影三种形态。当前,技术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中国电影的生态格局,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他认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于共生、融合、创新,在于构建一个由银幕电影作为价值引爆器、网络电影作为生态拓展器、VR电影作为体验端的三维协同、共生共荣的全新生态。要实现这一蓝图,需要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升级,即银幕电影着力于内容、根基与价值链条的拓展,网络电影聚焦于质量提升与模式革新,VR电影致力于标准建设与生态前沿开拓,共同助力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稳步迈向“电影强国”。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会长侯光明
马平以《像素的诗意与算法的温度——AI视角下的电影新征程》为题,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自持、如何与AI共生、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边界等深刻议题。短短三年时间,人工智能已经能够生成风格化的镜头内容,算法呈现出复杂的诗意,我们对于世界的影像描绘摆脱了物理条件的制约。他认为,AIGC创作者在审美选择与艺术思考的过程中,寻找的依然是情感与人性,创作出的作品同样具有力量感和生命力。在AI的赋能与加持下,人工智能将变得更具象,人民不但会接受内容,而且会成为创作的主体。基于上述思考,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有三个愿景,即生成式AI模型要自主可控、电影产业智能化转型、推动创作平权时代,最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推动电影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授、导演、制片人、视效指导马平
王海洲以《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发轫和发展》为题,表示近年来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特别是中国学派的概念逐渐成型,中国电影学派已成为目前重要的学术热点之一,在梳理中国电影走过的120年历史以及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艺术成就、文化特质等方面有着特殊贡献。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自成立以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出版学术专著等来引领中国学术风气,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并鼓励年轻一代学者运用中国民族化的语言研究中国电影,以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赓续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他指出,包容性、共时性、国际性是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并希望中国电影学派能够成为学界认可、社会接受、具有国际认同度的公共电影的概念。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院院长王海洲
圆桌对谈环节由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李晓红主持。吴曼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司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吴冠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赵卫防,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子文,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建华发言讨论。
吴曼芳表示,中国微短剧的出海对于电影的出海与电影的国际化有着启示意义,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仅要借鉴微短剧形式,在“文化出海”方面也应当从文化、经济、意识形态、受众研究、异地平台运营加以研究。
司若表示,未来五年AI的深化开发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AI将获得更稳定的长期记忆和可调控的人格,二是机器人、传感器和虚拟现实等物理接口将与AI深度融合,三是AI将自主学习、提出新的科学假设,四是法律、伦理以及相应知识教育层面未来可能产生一些系统性的变革,使我们向AI时代的过渡变得更加稳定和平滑。
吴冠平表示,在技术的冲击下,视听叙事的消费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作为人文学者应当提供人类一直保有的批判和思维,让技术进步不脱离人类对于情感温度的需求,不脱离人类伦理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的支撑,而这正是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方向。
赵卫防表示,在今后的产业创新方面,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院线制营销模式、在大陆开展院线制发行的试点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推进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深化香港、澳门、台湾、内地影视与文旅特色项目的真正互动,如充分利用香港的片场资源、澳门的风光资源。
高子文表示,南京大学的戏剧学科建设在引进国外艺术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这些国外专家亦希望在与中国高校学生的交往中拓展自身的艺术理念,目前南京大学文学院主要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戏剧舞台的表/导演观念上,未来将在借鉴前沿科技方面更加努力。
谢建华表示,成渝电影的国际化可能有两个思路,一是挖掘地方IP,如四川的“三九大”(“三”是三星堆,“九”是九寨沟,“大”是大熊猫),二是节展,如今年金熊猫奖与科隆、开罗等国际电影节签订协议,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利好政策,而电影教育者应当需要考虑电影教育如何改革,在让学生再次爱上电影的同时,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文旅。

在福建省电影局的支持下,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福建省电影文化与科技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已在厦门大学连续举办七届,并成为每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期间学界最具话题度与影响力的电影活动品牌之一。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将继续立足开拓奋进的国际视野,秉持多元包容的办学理念,更加聚焦人工智能电影技术、跨媒介叙事、华语类型片创新等前沿领域,在提升中国电影全球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图:庄华;文: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