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以“融汇·流变·新声:台港电影的在地实践、跨域流动与未来共同体”为核心议题的第32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当代电影》杂志社、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主办,厦门大学华语电影研究基地协办,并获得《当代电影》《当代动画》《戏剧与影视评论》的学术支持。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郭建鹏,《当代电影》主编、研究员皇甫宜川,副主编、编审张文燕,主任编辑张煜,《当代电影》编审、《当代动画》执行主编林锦爔,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吴冠平,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建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李晓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斌,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系主任、教授郑国庆,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杨惠玲,副教授杨玲、王晓红、李天,助理教授许昳婷、刘金平、欧阳如一,参加了本次论坛。李晓红主持开幕仪式。陆亮、孙向辉、皇甫宜川、郭建鹏致辞。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李晓红
陆亮在致辞中指出,回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内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香港、台湾与内地电影,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展开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艺术实践,分别塑造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叙事体系与产业生态,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的丰富光谱。在人才、技术与文化的持续流动中,三地电影始终彼此渗透、不断融合,共同拓展并深化了“中国电影”这一概念的广度与深度。时值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我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在前。本届论坛不仅致力于探讨台港电影的美学形态、产业生态与跨界实践,更希望积极探寻推动三地电影交流合作的优化路径,深化对台港电影文化价值的理解,共同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自2005年创办至今,已走过二十载历程,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学界历史最悠久的青年学术论坛,更是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将继续担当学术创新的重要引擎,成为人才培养的丰沃土壤,持续为中国电影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
孙向辉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台港电影研究,促进香港、台湾、澳门和内地的文化交流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次论坛是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在2022年合作共建“厦门大学华语电影研究基地”、2024年共同举办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2024年会暨青年论坛之后的又一次良好合作。她希望,年轻学者能够以学术创新回应时代命题的责任与担当,为开创台港电影研究的新局面、助力电影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皇甫宜川在致辞中指出,正如本届论坛主题,厦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融汇和流变的生动叙事,她怀抱闽南文化的深厚根基,以开放的胸襟迎纳四海潮流。台港电影一方面讲述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在地故事,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跨域的敏锐视野,在文化的流动碰撞中不断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当代电影》杂志尤其期待青年学人能够提供更多新鲜视角与批判性思考,杂志社全体同仁将继续以一种更加努力的姿态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
郭建鹏在致辞中表示,厦门大学一直以来积极开展台湾研究及对台教育文化交流,是大陆最早与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是大陆涉台工作开展最活跃的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大陆招收台湾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厦门大学戏剧影视学科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加强与香港、台湾、澳门和内地电影界的交流合作、凝聚两岸向心力、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他希望,未来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继续为推动电影学科进步、促进两岸文化深度融合与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郭建鹏
本次论坛自启动以来共收到学术稿件110余篇,最终入选论坛27篇。论坛设有台港电影历史钩沉、台港电影美学探索、台港文化意涵与跨媒介研究、台港电影作者新论、台港电影产业五个分论坛。五个分论坛分别由张煜、李天、杨惠玲、杨玲、王晓红主持,赵卫防、谢建华、吴冠平、郑国庆、林锦爔点评。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近三十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格局下台港电影的发展路径、创新实践与未来愿景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展示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与独特的学术敏感性。
在闭幕式上,张文燕在总结中对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的积极筹备、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的大力支持、点评专家的精彩点评、参会学者的高水平发言表示感谢,认为本次论坛在电影脉络勾勒、跨域档案挖掘等方面的努力,照亮了史学研究中长期受忽略的暗线。最后她宣布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名单,并鼓励青年学者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大局、现实需要相结合,共同助力中国电影研究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