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55讲《穿越AI的迷雾》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5-10-10点击:[]次

2025929日,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55讲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克立楼三楼报告厅举办,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马平院长以“穿越AI迷雾:从技术认知到影视跃迁”为主题,为师生们解析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的全面影响。本次讲座由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系承办,戏剧影视系主任郑国庆教授主持。

马平院长围绕“AI是什么、AI能做什么、中影的探索、AI与电影未来、AI应该如何驾驭”等方向展开分享。他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简史,指出如今的AI已全面进入视听产业,凭借技术特性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内容制作效果。在中影的探索上,马平院长展示了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三大核心系统“中影·神思AI制作系统”“中影·幻境LED虚拟拍摄系统”及“中影AI电影译制系统”。在播放“中影AI电影译制系统”为《长安三万里》打造的电影级AI英文配音成果时,马平院长点明电影在文明交流中的特殊价值和现实矛盾:在文明交流的场景中,电影承担着重要功能,因为电影天生具备传播能力,而电影的传播又是最容易受到语言隔阂的一种形式。正是基于这一点,他进一步介绍,该系统不仅聚焦多语种智能译制,更将重心放在了被现代科技忽视的民族语和方言领域上,以此推动多语种的生态建设,对电影的文明交流和“走出去”有启示作用。

谈及AI与电影的未来,马平院长指出,AI使得原本需要高昂投资才能实现的镜头效果变得容易获得,内容创作将由PGCPUGC进化,这意味着超级个体可以与机构同台竞争。AIGC给电影行业带来的变化,会把创意变成核心价值,“电影行业会从一个存量思维、资源整合型的产业,进化为一个增量思维、创新发展型的产业”。关于AI应该如何驾驭的问题,马平院长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AI模型是一位知识丰富,但未经专业训练的画匠”,AI存在着对“电影语言”理解不足等问题,应通过“高质量”数据标注,让AI理解人类行为逻辑与情感驱动。最后,马平院长表明:“其实我们与机器、与信息一起共生,与AI共生是必然会到来的。”

讲座的互动环节由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馆长、戏剧影视系副主任张艾弓主持。马平院长与师生们就“中影AI电影译制系统”和“中影·幻境LED虚拟拍摄系统”的核心技术、AI的工具性与主体性等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最后,郑国庆教授向马平院长颁发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为这场聚焦AI前沿技术的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厦门大学业界名家刘晓春,戏剧影视系教师李天、许昳婷、李卉、刘金平,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左英,著名导演高则豪等参加了本次讲座。


/文:肖一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