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怀兴历史剧的深厚史学积淀与现代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伏涤修,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20ZD23)的阶段性成果。
郑怀兴创作的历史剧代表着新时期以来新编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和他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修养与清醒深刻的现代价值追求密切相关。郑怀兴历史剧的深厚史学积淀体现在:作者在浩瀚历史记载中选取“有戏”故事的高超本领,剧作在讲求历史发展真实与历史逻辑真实基础上的合理艺术创造。郑怀兴历史剧的现代价值追求体现在:作者对历史深刻的反思精神与真诚的今情贯注,即使是历史文化名人戏也具有不入流俗的立意与表现。
关键词:郑怀兴;历史剧;选材眼光与史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古事与今情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20ZD23)的阶段性成果。《傅山进京》有“自由”和“忠诚”两个主题,其中“自由”被作者用来解释傅山为何拒试,而实际上用“忠诚”解释更为合理。虽然作者舍弃了这一更正确的答案,但却又对它倾注了更深挚的感情,原因就在于“自由”主题更符合作者的理念,具有更强的现实价值。
论郑怀兴历史剧的帝王形象
作者简介:吴彬,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戏剧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20ZD23)阶段性研究成果。
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对历史剧创作情有独钟,成就卓著。特别是他笔下的帝王形象,相对于传统戏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在他所创作的26部历史题材剧目中,有10部涉及帝王。分析其帝王形象塑造,探究其创作心态,对于理解其历史剧的价值取向大有裨益。郑怀兴的历史剧,既刻画了帝王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表现了雄霸之主无可奈何的隐衷,同时表达了他对专制王权的批判与反思。尊重历史,肯定人性,否定专制,这是其历史剧留给后人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当代舞台上的卡夫卡
作者简介: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改革开放后,卡夫卡的小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不仅对众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备受学界关注,研究愈加多元化。同时,卡夫卡的著作也走上了中国当代舞台:李建军版《变形记》将主人公身份置换为处于当代中国社会底层的快递员,使用影像表现媒介、呈现景观,且重写小说结局,反映并反调现实;郗望导演、李腾飞主演的《一只猿的报告》則用一只被教化的猿猴,展现个体的身体为寻找出路不得不被权力与规则束缚。无论是变形为甲虫的格里高利还是进化为人的猿猴,都是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表征。中国当代舞台上的卡夫卡,秉承卡夫卡的精神内核,深切关注中国现实,揭示了现代人在社会体制、人际关系与生活不确定性中所经历的困境和挣礼。
布莱希特作品在俄语剧场中的舞台阐释
作者简介:薛法森,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科研助理。
作为20世纪非常重要的戏剧美学的革新者,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于现代欧洲剧场的表导淡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国家,布菜希特的作品和戏剧理念同样受到拥趸和青睐。从苏联早期到今天俄罗斯各大剧院的搬演可见,俄语舞台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误读、拒绝到全面阐释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诸多剧场导演,例如,尤里•留比莫夫、尤里•布图索夫等人,都对布莱希特作品进行过个性化、风格化的改编实践,他们丰富了布莱希特作品的表现向度和时代内涵,实现了其文本内容和演剧方法的异域传播。
融媒体时代青春片的类型策略、视听风格与跨时空想象
作者简介:肖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语吉文学文化系、电影传媒中心、女性与性别研究所副教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人文艺术学项目“Yesterday Once More': IP Film,Phantom/Fandom of Music, and the Youthful (Re) turn of Chinese Cinema in the Age of New Digital Media" 及 Screening and Sounding the Generations :The Image of Youh and Aging in Chinese-world Cinema阶段性成果,特别致谢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校张书端的帮助。
作为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中国式青春片自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以青春成长为载体的艺术电影到21世纪新媒介时代以IP 电影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历经了一系列的嬗变。本文通过分析青春片的叙事结构、类型元素和文化症候对21 世纪融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青春化、数字化和微转向进行解读,并探讨其类型发展流变过程中与当代中国科技、媒介、社会转型之间的关联。这一类型的融合、拓展及媒介间性也很好地体现在青春片的視听风格上,尤其是对流行音乐类型及音乐能动性的运用上。本文首次聚焦青春片的电影音乐,通过文本细读及对视听风格的剖析,并采纳“娱乐产业乌托邦”“异托邦”和“无托邦”等概念的比照框架对中国式青春片的类型特征及融媒体时代复杂而多变的影视文化生态网络提出归纳性的阐释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青春片;媒介间性;流行音乐;类型元素;融媒体生态
物质性,地质美学与行星未来:人类世语境下的媒介地质学
作者简介:杨君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与煤介研究(新兴媒介研究)硕士研究生。
媒介地质学系欧美媒介研究领城新兴议题,旨在沟媒介艺术研究和批评提供一种地质学的视角,有助于分析媒介艺术作品中四个层次的地质学:媒介物质性的生产与报废中的地球物理学;媒介艺术所表现和重构的地质事件;地质事件与人类物质活动的互渗与纠缠;地质客体的痕迹与人类情感记忆的交叉。本文通过溯源媒介地质学的学术脉络,分析 Jussi Parikka 和 Sasha Litvintseva 的理论框架,以及《天坑》和《悲兮魔兽》两部电影,希望发展一种更加动态和复杂的地质学美学框架,并利用其尝试处理中国生态电影在全球人类世中的特殊位置,以期对目前的生态批评领域的去殖民化有所增益。
关键词:媒介地质学;人类世;生态批评;物质性;表征
影像叙事与远程观演:媒介时代的剧场空间及其剧场性
作者简介:方桂林,博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日“新时代中国戏剧评论现状与问题研究”(23JHQ007)阶段性成果。
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在不断重塑物质性剧场的实在空间。多媒体技术最初作为辅助手段,是现场时空的延伸和附庸,用以强化戏剧表现力。而具有主体性的多媒体技术与现场表演产生互文,剧场空间是双重甚至多重的。除了现场表演,技术自身也暗涵了审美的符码。数字剧场的表征是远程表演、远程观看、远程联系。高清戏剧影像、线上戏剧和VR剧场都可被视为数字剧场在当下的表现形态。同时,我们应警惕技术成为炫耀或是感官刺激的工具,应深度把握数字技水,理解数字生活。另外,现实剧场的剧场性灵韵也在数字剧场这一虚拟空间中不断消解、转化。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戏剧影像;剧场空间;数字剧场;剧场性
神经、具身化与触觉:数字时代高帧率电影的感知机
作者简介:马豆豆,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后电影的数字媒介环境中,高帧率电影打开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技术与人类的协同进化”指向了大脑一神经网络的可塑性能力,这一可塑性不但厘清了高帧率电影所面临的感知困境,还敞开了生理积极进化的可能。高帧率影像的实证实验与观影感受的差异印证着难以绕过的主体经验的必要性,由此转向了具身化的感知。具身化一方面捕获了难以被神经觉察到的微观的情愫和感性,另一方面引向了沉浸状态的关联性维度。敢后,经由具身化重新考察高帧率电影,从“体触—影像”和“动觉一影像”两个感知模式分析高帧率电影中的面部特写和运动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帧率电影是身体框定的一种感性影像。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24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综述
作者简介:李晓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刘凛君,厦门大学电影学院2018届硕士研究生; 苏妹,厦门大学电影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立项面上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採索与实践研究”(MIS2024053)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2024 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邀请国内外嘉宾学者围绕“高质量•国际化•新融合•新技术: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在“教育与产业圆桌论坛”“合拍片论坛”“青葱计划•中国电影学派与华语编剧论坛”等分论坛上,就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百年变局下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视野下合拍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电影叙事与电影创作新力量等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为新形势下未来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中国电影金鸡奖;电影产业;电影教育;合拍片;华语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