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评论》|2025年第1期|目录|附文章PDF下载
发布时间:2025-05-08点击:[]次


京剧湖广音献疑

李秀伟

作者简介:李秀伟,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摘要

京剧界有关湖广音的所指及来源存在诸多分歧。早期京剧史料多主张京剧兼用皖鄂音、皖音、京音,并未特别强调湖广音。20世纪初叶被认沟籍贯是湖北的谭鑫培、余叔岩等著名艺人崛起,以及大众传媒对京剧音韵的神化,使得湖广音之说遂取得优势。此后中州韵虽然仍获得提倡,但终于被湖广音挤压至区别尖团字方面。考虑到皮黄声腔的流传及实际舞台语音的多歧性,湖广音之说并不准确。

键词:京剧;湖广音;中州韵

溥侗生平及戏曲活动考论

梁帅  付梦帆

作者简介:梁帅,湖南来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数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付梦帆,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宗室戏曲活动研究”(20CZW016)。

摘要

溥侗是晚清民国著名戏曲票友,曲苑坊间多有流传他的逸闻趣事,然学界对其生平、玩票事迹及其戏曲活动所知仍然不多且较为琐屑。溥侗出身名门,早年胸怀报国之志,醉心戏曲与他的仕途受阻有关。溥侗曾向包括谭鑫培、陈德霖在内的众多艺人学习,形成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艺术造诣。他还组织多个戏曲票房,开展了丰富的戏曲学习、交流活动,广大爱好者搭建了重要平台。溥侗对后学的提携也不遗余力,特别是他在清华大学的教曲事迹,丰富了清华校园文化,培养了大批戏曲爱好者。

键词:溥侗,生平事迹,戏曲票友,戏曲教育

异质空间中的主体重建

——作为虚幻乌托邦与现实透视图的上海探索戏剧

翟月琴

作者简介:翟月琴,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校,研究方向为中国话剧史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曙光计划“当代中国话剧演出批译研究”(22SG48)、国象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现代化、圆际化探索与发展研究”(24ZDO7)阶段性成采,由2024 年10月26日中央戏剧学院“1980年代的文学、戏剧与思想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整理修改而成。撰稿过程中,感谢上海戏剧学院82届夺容、王景国、班会文、张献、余云、吴保和、贺子壮、李宁、郑星等前苹接受访谈并提供宝贵资料(含剧本、戏单、剧照、视频等)、此外,也感谢王昆、车胜英等老师的忠助,使得文稿细节更为确切、丰富。

摘要

上海探索戏剧中不乏“异质空间”(福柯),其中《只有一个地球》《月祭》《二十岁的夏天》三部,将戏剧艺术延展至别具一格的科幻、神话和富言视阈,体现了戏剧人在差异、边缘的空间内部建构和完善混沌间的精神主体,是创造虚构的鸟托邦世界,也是绘制现实透视图。通过还原探索戏剧的创作与演剧现场,重审20世纪80年代主体精神重建历程,有益于梳理和思考社会语境与戏剧本体的多元多维关系,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戏剧文化生态都不无意义。

键词:上海;探索戏剧;异质空间

组织大众的新生活新情感

——大道剧社及其演剧活动梳考

俞宽宏

作者简介:俞宽宏,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与研究”(22&ZD281)阶段性成果。

摘要

大道剧社是 1931 年“剧联”直接领导下的中心剧团。这个剧团的骨干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社员大部分来自艺术剧社、南国社和摩登社。大道剧社是艺术剧社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左翼戏剧团体。1931年上半年受国民党白色恐怖影响,剧团采取同上海各学校剧团联合演剧的策略,用左翼进步剧本影响学校演剧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1931年下半年,大道剧社在全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怒涛声中,一方面根据“剧联”指示,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开展进步演剧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同上海各兄弟爱国剧团合作举办联合公演,参加上海各界市民的抗日示威游行活动,大力宣扬民族救亡思想,为一•二八事变前的抗战宣传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键词:大道剧社;“剧联”;学校戏剧;抗日演剧

从“再现”到“表现”

——《茶馆》的经典化与演出布景的变迁

朱一田

作者简介:朱一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摘要

《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焦菊隐导演版的舞台布景遵循真实“再现”的原则,还原了一个暗合时代氛围、故事发展与人物命运的“生活幻觉式”裕泰茶馆。面对经典的幽灵,从1999年林兆华开始,涌现出李六乙、王翀、孟京辉等导演重排《茶馆》,演出布景设计逐渐突破写实框架,呈现出由“再现”走向“表现”的特点,背后则隐含着借形式变迁表达时代新解的创作动因。由此可见,裕泰茶馆空间不仅是故事技术性的容器和舞台演出功能性的背景,也是王利发甚至老舍的心理空间外化,更成为演出历程中创作者、观众、时代合力而成的特定文化空间。

键词:《茶馆》;演出布景;“再现”;“表现”

物产、身体、“我城”故事

——近年来香港文艺片的三重空间辩证

赵卫防  张庭玮

作者简介: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庭玮,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

2020年以来多部香港文艺片以题材和美学风格的革新在华语电影界引发了较大轰动。这既得益于香港本地创作者们对香港社会的关切与思考,又得益于其对香港电影表达传统的突破。通过空间生产理论剖析影像文本,可以清晰地看出近年来香港文艺片在不同角度对香港社会的辩证思考,从而更好地观照香港文艺片创作的生成机制与文化演进。

键词:香港电影;文化身份;空间生产;文艺片

周瘦鹃的“影戏小说”

——中国“电影小说”之滥觞

陈琪荣

作者简介:陈琪荣,大阪公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人文学学际研究中心研究员、非常勤讲师。

摘要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由周瘦鹃等鸳鸯蝴蝶派作家创作的“影戏小说”,是中国“电影小说”的雏形文体。作为一种将新兴艺术形式的电影与传统文学艺术相融合的小说类型,“影戏小说”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在中国初期现代化进程中,受诸多内外部因素影响才得以成形。20世纪初上海四马路上的影戏放映与文人活动之间紧密相连,为“影戏小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周瘦鹃之所以能成为“影戏小说”的开山鼻祖,是由于其自身思想前提、语言优势、创作压力、经验积累等内部要因,以及物理保障、素材来源、载体支持、群众需求等外部要因相结合的结果,因而作力“电影小说”雏形的“影戏小说”诞生于周瘦鹃之手,具有很强的历史必然性。

键词:“影戏小说”;周瘦鹃;“电影小说”;鸳鸯蝴蝶派;上海四马路

以中国为方法

——电影工业美学的知识论维度与方法论立

乔慧

作者简介:乔慧,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融媒体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与传播研究”(23ZD0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电影工业美学是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成之一,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一部分,然而却常因其视野范围和方法基础的广泛性与开放性频繁遭遇是否“中国特色”“本土原创”的质疑。重新辨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之中“以中国为方法”的问题域与方法论,有利于澄清其性质、归属与意义,也有利于真正将之统合于我国原创性电影话语体系,应用于中国电影的生产实践。本文认为,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整体建构,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其方法论立场,以现代性视野下“人民美学”为基底的“人”为其顶层设计和最终旨归的、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和实践支撑力理论基石的、多重叠加性的“中国”理论书写。

键词:电影工业美学;以中国为方法;中国电影理论;作为方法的中国学

张大磊导演作品的地域声景、声音叙事与音乐修辞

侯丹丹

作者简介:侯丹丹,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摘要

张大磊在其导演的电影、短片和剧集中,体现出鲜明的作者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声音思维,经由精心设计、选择、编排而营构出的声音有机体,重组了影视作品的听觉感知及视听谱系,凸显了电影导演作者身份以及声音在电影中重要地位的双重主体性。注重临场感和具身沉浸感知的声音环境空间构筑,对具有群体和时代印记的流行歌曲与视听媒介作品的互文引注,以及凸显个人艺术审美特质的古典音乐与原创影视音乐的化用,共同组成了多层级声音序列的声音景观。散逸、绵延的声景激活了电影剧集的复合时空,其负载的信息不仅形塑了影视主题,同时在溢出作品之外的听觉文化脉络中延展出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键词:张大磊;声音思维;声音设计;声音景观

类型借用与二创戏仿:《三体》IP 跨媒介叙事研究

孟榕

作者简介孟榕,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沟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媒介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FJ2021B091)、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中国科幻 IP跨媒介叙事研究:以《三体》故事世界及其迷群互动为中心”(2023FG025)阶段性成果。感谢《戏剧与影视评论》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建议。

摘要

当前《三体》IP跨媒介叙事在语码转换和叙事资源发掘过程中呈现出类型借用与戏仿的特征。《三体》电视剧、动画分别借用了悬疑、谍战、刑侦、耽改及言情偶像剧等叙事类型。借用类型及离散影视模因所隐含的科学观、社会观与原著小说及时代思潮的契合程度,影响着作品的观众认可度与叙事完成度。动画《三体》反迷以非科幻类型的二创戏仿将其驱逐出科幻故事系统,部分粉丝则以电视剧《三体》演员影像再剪辑构筑社会乌托邦想象。在此过程中,《三体》故事世界与科幻叙事系统得到再整合,中国科幻释意群体就此达成共识。此番图景也正是今日之中国科幻、跨媒介文化产业乃至现代化文化建设事业的蓝图一角。

键词:《三体》;科幻;跨媒介叙事


Top